歡迎訪問陽泉自來水公司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知識

水資源危機:一扇導致其他問題的閘門

 時間:2019-01-10       大    中    小      來源:

摘要:
   
中國正在面臨世界上最為嚴重的水危機,其根源包括污染物流失、管理不善、普遍的干旱以及過快的經濟擴張。據中央政府估計,水短缺問題將在2030年達到高峰,屆時預計人口數量為16億,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只有1760——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聯合國規定的警戒線水平。與此同時,政府統計數字顯示,中國70%的江河湖泊都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長江和黃河都面臨著生存危機。水資源危機正在影響著百萬人的健康以及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專家們認為公眾的環保意識正在增強,防污措施正在取得進展。然而,仍然需要大量積極的努力才能避免災難的發生。
正文:
   
老張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兒時美麗的洪湖。那時的洪湖,水質清澈,魚蝦豐富多樣,水生植物茂盛,湖邊百鳥啼轉鳴唱,他回憶說。鴨鵝成群,它們振翅高飛時都完全遮擋住夕陽的余暉。
老張感慨說,時過境遷,洪湖已今非昔比了。曾經平靜的湖面如今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漁船,漁網無處不在,魚兒沒了,植物也消失殆盡。湖水已經遭到污染,他說,現在過半的洪湖村民都患上了各種各樣的消化道疾病,備受折磨。買藥治病讓他們不堪重負。
   
老張和其他村民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中國一名高級官員曾經在去年年底表示,中國正在面臨世界上最為嚴重的水危機,其根源包括污染物流失、管理不善、普遍的干旱以及過快的經濟擴張?!吨袊請蟆芬弥袊ㄔO部秋寶興副部長的話說: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國家相比,(中國)所面臨的水危機更為嚴重和緊迫。
盡管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然而龐大的13億人口使得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位列全世界倒數第二。據專家介紹,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200立方米,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供水不足的問題正在加劇。據中央政府估計,水短缺問題將在2030年達到高峰,屆時預計人口數量為16億,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只有1760——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聯合國規定的警戒線水平。
   
與此同時,污染以及缺乏污水處理廠的現狀意味著情況會進一步惡化。據政府統計數字顯示,中國70%的江河湖泊都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尤為嚴重。今年年初,一位負責水資源的副部長表示,中國約3.6億農村居民缺乏清潔的飲用水。這也是很多河流沿岸變成癌癥高發地帶的原因之一。例如,廣東省北部某地區河流污染極為嚴重,以至于沿岸村莊被稱之為癌癥村。
   
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過去10年挖井取水近百萬眼,導致地下水位嚴重下降。環境事務顧問以及《中國水危機》一書作者馬駿表示,在過去的50年中,中國北部各大城市如北京的地下水下降了50米,這種每年1米的下降速度導致水資源無法循環,地下水無法及時再生。
長江面臨威脅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辦事處介紹,綿延11個省的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水系,養育著中國30%的人口,生產了全國70%的水稻和40%的糧食,且擁有全國40%的淡水資源。
然而,長江也同樣難逃厄運,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
   
用以解決農業和城市用地的圍墾人為地切斷了數百個天然湖泊與長江之間的聯系——而這些湖泊對于魚類產卵、人工飼養以及防洪滯澇都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長江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可達40%左右,由此可見長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歐達夢先生(DermotO’Gorman)說。因此,在我們看來,長江所面臨的威脅不僅會對當地社區造成負面影響,而且會對整個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長期破壞性影響。
   
今年五月底,中國一些科學家為中國這條最長的河流把了一回脈,并得出長江在今后五年岌岌可危的結論。據有關專家介紹,工業廢水、農業污染、生活污水以及船舶污染是長江水質惡化的罪魁禍首,長江流域年污水排放總量多達250多億噸,占全國4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對長江沿岸186個城市的飲用水衛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
許多官員認為污染不會危及長江,因為長江水流大,自我清潔能力強,新華社引用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元愛國教授的話說,但實際上,長江污染已經非常嚴重。報道中還說,有些專家認為長江已經患上了癌癥。
   
據新華社報道,長江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僅有31%的水達到一類或二類水質標準,35%的水質劣于三類水。元教授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三至五年內,長江70%的水質都將降至三類標準以下。另一位科學家劉廣昭說,如果長江70%的水質降至四、五類標準以下,那么很多水生植物物種都將絕跡,而且長江也將變成死水。
   
去年,綠色和平組織對中國第二大水系進行了一次評估,結果發人深省。該研究報告稱,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整個黃河可能被毀。其中還說。黃河生命的源頭——黃河流域正在消亡;而黃河源區的補給正在逐漸消退,甚至枯竭。
   
撰寫報告的諸位作者將黃河環境惡化歸咎于全球變暖,指出溫度上升的同時降雨量又大大減少。此外,冰川消融正在破環黃河源區的水循環。降雨量減少意味著當地維系著最為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的湖泊和濕地正在迅速萎縮。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蒸發現象及其速度愈演愈烈,湖泊中的水越來越少。從1986年至2000年,當地湖泊總面積下降了5.3%,其中一個地區曾經有4077個湖泊,如今只剩下1077個。在過去的15年中,黃河流域的支流萎縮了9%,而沼澤和濕地也減少了13.4%。而且已經影響了黃河中下游的水資源,足見其破壞性的深遠。據新華社去年的一份報道說,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已嚴重遭到污染,既不能作為安全的飲用水,也不能作為漁業水域和游泳區用水。
漸漸逼近的危機
   
中國其他河流湖泊也紛紛面臨同樣的危機。水資源分布不均讓問題雪上加霜。中國北部僅擁有全國6%的水資源,卻養育著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國政府著眼水量充沛的南方,找到了解決水危機的答案。雄心勃勃的南水北調工程一期將于2050年完工,總投資金額預計616.5億美元。然而,有些專家卻對南水北調的效果將信將疑。能夠調用的水資源不過是滄海一粟,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馬駿說。況且,中國北部常見的干旱如今在南方已不罕見,越來越普遍。
有些分析家指出中國的水價過低。
   
中國人均水費支出比水資源充足的國家低70-80%,也就是說,水價并沒有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根據蒂娜?巴特勒(TinaButler)一份題為迫在眉睫的中國水危機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水價普遍低于實際成本,低幅達到40%。以中國水價最高的北京為例,這些年北京水費一直保持在每噸3.7(0.46美元)左右,僅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遠遠低于世界銀行針對發展中國家定出的5%。
   
如此之低的水價不利于激勵用水者(市民、工廠或農民)節約用水或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中國每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水資源數量比發達國家高出715倍。中國水資源的65%被農業消耗,但其中55-60%都會浪費掉,因此減少農業用水將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然而,由于擔心提高水價會引起市民的抱怨,因此政府不愿在水價上輕舉妄動。雖然水價有略微上漲,但比起快速增長的收入,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仍難加強人們的節水意識。
中國的水危機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蒂娜?巴特勒的報告還指出,水量不足導致中國幾大河流的減流或斷流現象已經迫使一些水力發電廠能源大幅減產,無法滿足必須用電。報告表示,中國許多熔煉廠、造紙廠以及石油化工廠已經無法得到生產所需的大量用水。巴特勒女士引用一些專家的話說,中國六個行業都存在缺水問題,包括電力、鋼鐵、石油生產和提煉、化工、造紙以及紡織印染。
   
一些專家稱,中國每年單是治理黃河污染的花費就高達13.9億至18.9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每年清理河道或治療飲水中毒的百姓而產生的公共衛生開支。黃河流域的很多農田都采用污染水源灌溉,為此付出的健康代價每年高達3.3億美元。將這些數字乘以中國河流湖泊的數量,數額之大,令人咋舌。
   
如今人們越來越擔心水資源短缺及其他問題可能會導致社會不安,尤其是在那些為了保證關鍵城市地區的利益而不得不犧牲自己民生用水的地區。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曾經發生過幾次針對水資源問題的示威游行。
環境保護VS.經濟發展
   
中國政府已經在采取各種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盡管水危機已經提到中國的五年計劃日程上,盡管全國人大會議也頒布了相關的法律,盡管政府在各種重要演說頻頻談及水資源問題,但進展仍然緩慢,而且水資源的保護也因為經濟發展優先的論調而一再做出犧牲讓步。
   
近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潘岳對一批來訪的美國新聞媒體編輯直言不諱地說,中央政府監管人員缺乏執法力度,有些高層領導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的迫切性。一方面,地方執法不嚴,導致旨在控制工業污染的新法規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愿意增加當地廠商的經濟負擔——讓他們配備污水處理設備,因為這樣可能會降低經濟增長。
這一觀點得到《財經雜志》一篇關于白洋淀污染的報道的支持。白洋淀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附近的一片濕地,如今的白洋淀水已經成了黑褐色,而且臭氣熏天。
   
這份客觀冷峻的報道中稱,白洋淀(意思是白色的湖海)曾經是一片清水沼澤地,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然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干涸、支流改道、修建水庫以及工業占用等導致白洋淀遭到污染,在過去50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白洋淀濕地已經萎縮。
    “
當地很多企業寧愿繳納罰款,也不愿修建廢水處理廠,因為后者的費用遠遠高于前者,報道中寫道。其中還引用了一些分析家的話說,要挽救白洋淀,地方政策制定者必須重新評估他們授予的經濟發展優先權,并加強防治污染的措施。
呼吁關注
   
最近剛組建成立公民與環境協會的馬駿表示,目前取得的成績還遠遠不夠,由于中國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污染問題還在繼續惡化。如今的污染程度已經超出了河流的自我清潔能力,他說。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僅僅依靠政府三令五申和投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據馬駿介紹,新的政策已經開始實施,政府也更加注重保護和維系。但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
我們并不是要逆轉一切,而是要阻止情況進一步惡化,他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綠色和平組織的水資源研究員賴云說,中國正在取得越來越多的進展。我認為現在動手還不算晚,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他說,當然,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盡快解決問題。
   
國際非政府組織正積極助陣中國水危機之戰。一直以來,世界自然資金會中國辦事處都在積極參與解決長江地區的水污染問題。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匯豐銀行建立了一個旨在恢復長江中游地區濕地的5年合作項目。據世界自然資金會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長江中游地區有4088個湖泊與長江相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濕地網絡。如今,3000公里長的堤壩切斷了那些保留下來的湖泊與長江之間的聯系,不僅導致洪水頻發,而且造成淡水資源的缺失、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水質的下降。
   
世界自然資金會攜手當地政府和漁民開展的一個項目已經取得成效。他們打開了長江中游河段的堤壩閘門,恢復了長江與主要水系的天然聯接,使得水質得到改善。
   
在老張的故鄉洪湖,世界自然資金會開辟了一個3.3平方公里的示范區,與當地漁民共同發展新的可持續性生計,包括生態漁場,生態旅游以及水生蔬菜種植,以改善洪湖的環境。通過不到一年的時間,洪湖水質得到了改善,湖水又可以飲用了。示范區幾乎恢復到兒時的原貌,老張說——他身穿一件帶有熊貓標志的襯衫,上面別著世界自然資金會的徽章。他接著又說,不過示范區以外的地方情況仍然很糟糕。
    “
洪湖很大,解決問題的難度自然也很大,但我仍然很樂觀,因為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鑒,看看他們是如何與當地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以及私營企業齊心協力取得成功的,歐達夢先生說。
   
馬駿認為目前最大的一個成就就是提高了公眾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這讓我們看到了無限希望,他說。
    “
以前,人們只知道征服和開采河流,他說。如今這種想法已經成為歷史,中國政府意識到生態系統需要呵護,必須重新建立起人與自然母親和諧共處的關系。
    “
面對嚴峻的形勢,人們不免產生悲觀的情緒,馬駿說。但他接著補充道,我們必須樂觀應對,否則別無出路。
 

 

/> 久久夜夜操